八招令你產品(服務)具備自傳播性
日期:2020-03-24 閱讀:142
一說到推廣產品/服務,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投放廣告,或者用新媒體推廣。但是不管是投放廣告,還是新媒體導流,都要花費巨大成本。怎麼破解這個難題呢?最近有本新書,叫《自傳播》,作者是前百度品牌總監朱百寧。他在書裏說,如果產品本身具有自傳播屬性,推廣效果肯定會事半功倍。那麼,怎麼才能讓自己的產品自傳播呢?書裏詳細回答了這個問題。
公司的新品需要發布,在發布會和設計和環節當中就需要有創意的環節和亮點,引起來賓發朋友圈,微博等達到自傳播的目,新成立的公司要舉辦6698彩票官網策劃,在慶典禮儀策劃方案,同樣需要融入自傳播以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,每個活動都有自傳播性的潛質,我們要深入挖掘,如何做呢,
我來給你轉述一下。先來說說,什麼叫自傳播。簡單地說,就是依靠產品自身的因素,引起別人自發傳播。自傳播重視內容,比拚創意,可能投入很少,但能收獲很大。很多產品都有自傳播的潛力,需要用戰術去挖掘它們的潛力。這本書裏講了八大戰術,精選了幾個來詳細說說。第一個戰術,叫主流程,就是在設計產品的核心功能的時候,要讓用戶更願意、更容易去分享。比如,分答是付費問答模式的產品,設計了一個機製,偷聽答案讓提問者和回答者都賺錢,讓用戶更願意去分享。內容載體主要是文字和語音,讓用戶的分享更容易
。這個產品就有了自傳播優勢。第二個戰術,叫可視化,也叫公共性,就是讓你的產品和用戶更容易被看到。比如,摩拜單車剛投入市場時,外觀設計亮眼,足夠醒目,容易被人找到,騎車的人也容易被別人注意到。別人會去問,這種單車是什麼牌子,在哪裏買的。容易引起關注、討論和分享。
第三個戰術,叫個性化,有條件的產品可以實現“私人定製”。比如信用卡的外觀一般是銀行設計好的,用戶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。浦發銀行的夢卡就推出了定製功能,用戶可以提供自己喜歡的圖片來做信用卡的封麵。平時使用信用卡時,個性化的圖片會吸引別人的眼球。用戶也會願意拍照去分享。這種定製化的策略,讓浦發夢卡在信用卡的紅海裏有了突圍的機會。第四個戰術,叫植彩蛋,就是給產品加上有趣的、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,既可以是有趣的功能,也可以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小圖標、小表情和小動畫。作者曾帶領團隊在2012年世界地球日推出了一個線上的創意環保公益活動。用戶隻要用百度搜索“2012世界末日”,就能看到山崩地裂的逼真效果。活動當天百度指數最高達到295萬,同一年的倫敦奧運會最高指數也才91萬。最關鍵的是,這個活動最大的流量來源是用戶的主動分享。
第五個戰術,叫超預期。用戶體驗可以分成兩部分,一部分是主體驗,也就是產品主要提供的體驗,屬於分內之事。另一部分是延展體驗,也就是往前或者往後多想一步,做一些分外之事。延展體驗往往給用戶帶來超預期的感受。比如一個便利店,商品豐富,價格低廉,就是主體驗。但這個便利店在下雨天還給顧客提供免費雨傘,可以臨時借用,就是延展體驗。典型案例就是海底撈火鍋,它能獲得巨大口碑傳播,靠的不是菜品口味、價格這樣的主體驗,而是延展體驗,比如等位時免費美甲、擦鞋,就餐時服務員主動送果盤、幫助買絲襪等。第六個戰術,叫參與感,也就是讓用戶親自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和改進流程裏。比如小米路由器公測版發售的時候,首批隻有500名發燒友獲得1元公測資格,他們需要自己動手組裝。這個產品從包裝到配件到組裝工具,都做得很精致。雖然組裝過程並不複雜,但畢竟是大部分用戶第一次動手組裝路由器。他們紛紛在微信、微博曬組裝過程,就形成了自傳播。除了這六個戰術,還有另外兩個,分別是加文案,也就是給產品配上有趣的、容易引發傳播的文案;以及抓熱點,也就是結合全民關注的熱點事件或者社會問題,推出相應的功能。
本文源至得到平台的《自傳播》
- 上一條:廣告慶典活動宣傳中魚缸理論
- 下一條:了解目標受眾,對您的活動策劃極為重要